加快推进数字平台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要加快景区边界确址进度,完成景区界志恢复和确认工作。要加大科技投入,推进风景资源管理信息、风景资源管理监测和风景资源规划管理监察三大系统建设,构建集管理、监测、审核和信息传递于一体的新型“数字景区”平台。
三、强化景区森林资源管护,夯实景区可持续发展基础,推动森林资源建设由注重管理向管建并举转变
要突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抚育管理,重点加强“三系两林一机制”建设,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及林业规划建设工作,实现人与森林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护林防火制度,补充修订森林火灾扑救预案,大力加强护林防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森林防火微波监控系统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在条件成熟时,能够立即投入建设。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森林防火监控软硬件建设,提升森林火灾预警、监测水平。
完善防虫控灾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防虫控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建中心测报点,扩大原有测报点规模,建成林业有害生物检测检疫实验室、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室和档案室。做好病虫害防治物资储备和设备更新工作,完善防治设施,提高应对突发林业虫害的能力。加强对松材线虫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控,控制虫害的扩散蔓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 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要按照“目标管理、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的原则,健全林业资源管护机制,加强督导检查,搞好景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执法力量作用,坚决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真正实现依法治景、依法治林的工作目标。继续开展景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研究,充实景区森林昆虫名录。深入开展风景林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完善景区风景林资源档案,充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可靠依据。
完成两大风景林改造任务。按照景观规划和树种规划要求,高标准完成1000亩风景林改造任务,确保巨峰和北九水游览区风景林改造达到预期效果。继续开展风景林资源调查工作,建立完善风景林树种四季动态变化图片档案,提高风景林科学管理水平。
形成成熟植树造林机制。要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植树造林机制,推动与周边村庄合作造林工作继续开展,完成在垭口至泉心河旅游沿线雨季造林800亩,进一步改善景区林业资源结构。
四、创新文化建设理念,强化文研机构作用,推动实现文化品牌向文化资源的转变
要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崂山”的目标,以“突出主题、深挖内涵、推动交流、扩大影响”为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文化载体作用,进一步提升景区影响力和知名度。
强化文研机构作用。紧紧依托“两院一基地”,继续组织开展高层次、宽领域、专题性文化课题研究,大力推动崂山文化研究及转化利用工作实现新突破。加快景区文化史料搜集整理进度,组织举行《崂山地域文化发掘与探索》学术研讨会,完成《崂山民俗》的编写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景区史料库。继续深入开展道教、佛教、易经文化的挖掘研究工作,确保《太清宫志研究》、《崂山名胜》等文化丛书及时编撰完成。积极开展文物宗教课题研究,确保年内完成《崂山风景区历史文物遗址遗迹可利用价值研究》。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与山东大学合作,完善康成书院历史文化研究功能,将康成书院教研中心打造成崭新的文化研究、交流和培训平台。做好崂山历史文化中心建设准备工作,完成崂山康成书院“崂山名人与名作”文化长廊建设。
强化景区宗教事务管理。要以打造“全国道教文化中心”为目标,强化宗教事务属地管理职能,初步实现景区宗教事务统一管理格局。华严寺、蔚竹庵、华楼宫等三处宗教场所正式对外开放,宗教活动相应恢复。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等场所的修缮工作初步完成。
五、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丰富景区游览功能,努力推动旅游产品向旅游精品转变
要围绕实现“服务设施人本化、旅游功能全面化、宣传促销体系化”的目标,着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水平,完善景区旅游服务功能,扩大景区影响力,提升景区亲和力,努力打造旅游精品。
服务设施人本化。要按照国际化标准科学设置,进一步完善景区标识系统体系,提升自助游功能。完善景区停车场所建设布局,增强景区车辆容纳能力。不断完善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