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空心村”改造为载体,构建农村社市新面貌。针对农村存在一户多宅、“空心户”和有钱无地建房的现状,我市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坚持一户一宅制,同时采取减免审批费用等有效措施,合理流转旧宅基地。对符合“空心村”改造且群众有改造需求的村庄,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提供建房图纸,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具体实施,进行宅基地置换、统一拆迁、放线、完善配套设施等,推进了“空心村”改造。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探索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一是农民以合理的方式把土地出让给经济能人,能实现双赢。经济能人通过承租等方式获取土地实现规模生产,如大规模发展桃、梨、蔬菜、花卉等。因为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力承担者,就会“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给他们发工资。农民除了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外,还能获得工资,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已耕种的土地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产业化经营的价值导向。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推动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5、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新农民培训工程。针对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和创收面临着许多困难的现实情况,我市扎实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确定了以养殖、种植、加工、劳务输出等四大类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农民知识培训点、村级教学基地、村小组科技推广示范户和企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农民知识化培训网络。由政府出资,免费培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一般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田间技术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农民参学、参训的效果。一是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离土离乡闯富路,促进以工补农、以工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努力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盲目松散的无序流动向计划紧密的有序流动转变;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就业转变。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每年举办培训班10期以上,培训农民600人以上,帮助1500人以上转移到城镇或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三、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完善新农村建设管理方式
我市建立健全科学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注重长效管理,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是建立农民主体机制。在新村规划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村镇建设上,由农民自主组织实施空心房、厕所和猪牛栏的拆迁,自主商量投资建设改水、改厕、改路。在村镇管理上,尊重农民意愿,实行自我管理。二是建立扶持机制。实行以奖代补的扶持机制,在“空心村”改造、产业发展、新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出台鼓励民资发展的政策,在改水、改厕、改路上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投资改建,进一步调动了镇、村、组和农户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除对工作开展好、成效明显的村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挂点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物质奖励外,还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班子、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新农村建设的体会
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民主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整体、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1、科学决策是先导。在广大农民逐步富裕起来、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市紧紧把握广大农民渴望与城里人一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态,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决策,既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又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统筹了城乡发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蕴藏在广大民众之中的伟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Tag: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怎么写,教学工作计划,报告总结计划 - 工作计划